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芜湖: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

芜湖:打造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

2021年2月,安徽省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支持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同年10月,安徽省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3年2月,安徽省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

过去一年,芜湖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可圈可点,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地级市第54位,GDP总值4741.07亿元,比上年增长5.7%,GDP占省内比重达到10.1,稳居全省第二。全市内外销总量达1.6万亿元,增长17.5%,规模工业税产比由2022年底的94.4%提升至118.2%。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年,更是芜湖市实现“聚焦高质量,冲刺8000亿,建成副中心”的关键期、上升期。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对芜湖的发展定位,也是芜湖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芜湖市将坚持系统谋划,牢固树立省域副中心意识、长三角一体化意识、首位产业意识,明确发展目标、方法路径和任务举措,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5个层级,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科创”“芜湖消费”“人民城市建设”品牌。

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予了芜湖“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优势

建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有底气

芜湖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临江望海,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和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中部地区的交汇枢纽,芜湖一方面是安徽省连接江浙沪地区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节点。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于静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多年来,安徽主打的是优先发展省会的“强省会”战略,合肥正是在这样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经济体之一。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单靠合肥带动安徽全域发展,其牵动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客观上也需要培育一个有较强自我发展和辐射能力的“副中心”,形成合肥、芜湖主副中心“遥相呼应”“双星闪耀”格局。

“这既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安徽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的现实之需。”于静波说。

近年来,芜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了海螺集团、奇瑞股份、三只松鼠、三七互娱、楚江新材等一批知名企业。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7.5%,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奇瑞汽车年销量居全省第一,连续21年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芜湖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尤其是制造业,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一批工业产品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徐志介绍,目前芜湖已形成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材料等4个支柱产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5位,规上工业企业达2360家,营业收入超7200亿元。

科技创新方面,芜湖围绕“产业+科创”,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响“鸠兹科创湾”品牌,在全市最优地段布局建设16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专业运营的科创园区,打造链接全球资源的创新高地。芜湖拥有10所高校、在校生达20万,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532个,新型研发机构数占全省四分之一,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双百强”企业数均占全省五分之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省、长三角地区前列。

徐志介绍,近年来,芜湖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机遇,加快建设以“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为核心的算力节点,先后签约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设计装机规模62万架,规划建设智算算力规模超30000P,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

冲刺8000亿,芜湖要攥紧“两个拳头”

到2027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进入长三角20强;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加两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前列。

前文所提《意见》中,如是描述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未来目标。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芜湖表示要攥紧“两个拳头”。

“两个拳头”,即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其中,先进制造业是芜湖发展的基础。《意见》要求芜湖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要提质扩量增效,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现代物流方面,芜湖将牢固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发挥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枢纽优势,加快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出打造安徽会展中心,构建“枢纽+物流+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

“接下来,芜湖会突出‘双招双引’和自主培育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幅提高,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徐志透露,根据规划,到2027年,培育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家电等千亿级规模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800亿元,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做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生态;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聚焦打造算力中心城市和智算中心;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四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到2027年新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超过20个。

物流是芜湖经济的动脉。为进一步提升芜湖作为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作用,徐志表示,要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同时,加快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以芜宣机场临时开放获批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此外,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

货车川流,塔吊飞转,芜湖港内一派繁忙。今年1—3月份,该港口吞吐量已超过3000吨。

内外兼修,培育安徽经济增长新引擎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根本在于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弥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动能不足,以自身发展能级的提升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于静波表示。

她补充称,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要素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经济发展会更加活跃,在省会合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的同时,副中心城市担当起更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动能和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加强与沿江城市产业链分工合作,与滁州、马鞍山共同打造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双圈协同发展,推动打造“芜马宣”(芜湖、马鞍山、宣城)经济圈,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具体而言,充分发挥芜湖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探索与沿江城市在汽车及零部件、 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建立区域分工协作产业链条。推动芜湖、马鞍山同城化,支持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与马鞍山郑蒲港新区联动发展。支持“芜马宣”三市在规划编制、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协作,探索建设市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在徐志看来,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还面临以下几类挑战:第一,如何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的统一,展现省域副中心城市担当;第二,如何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第三,如何在城市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实现“内外兼修”,塑造芜湖城市品牌。

徐志表示,未来5年,芜湖将锚定“聚焦高质量、冲刺8000亿、建成副中心”总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强化主动担当意识,把芜湖发展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谋划,拉升标杆、争创一流,奋力打造安徽经济第二增长极,为推进“七个强省”建设展现芜湖担当,作出芜湖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8期)